假设在您点开这篇文章的时候,有两位大厨同时穿越了时空。
一位古代大厨来到了现代
一位现代大厨去了古代
那么谁能够在新的时空里凭借“厨艺”制霸一方呢?
答案很简单,谁都不能!
这个答案似乎出人意料,等看完文章,您也许就会赞成我的观点了。
穿越回古代的现代大厨,会发现,古代的糖怎么不甜?盐竟然发苦?醋的酸味儿劲儿小了一点,倒是无伤大雅。
关键是,味精呢?鸡精呢?蚝油呢?
唯一的欣慰是,这古代的酱油,味道好正!
来到现代的古代大厨,会发现,面对厨房里琳琅满目的瓶瓶罐罐,连名字都叫不出。
酱油里的香味没了,多了很多夺目的鲜味,很像旁边一种白色和黄色粉末调料的味道。
让他熟悉又陌生的是酒,为何有那么多奇怪而又扫兴的味道。
倒是盐好纯,糖好甜,醋有点呛,想离它远一点。
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香料,那些熟悉的香料仿佛颜值漂亮了太多,倒是味道似乎被某种东西封印了起来,有的甚至是夺舍了。
烹饪是一件很简单的工作,说到底,就是做味道的调和。
烹饪的诞生,得是从陶制炊具出现以后,这份工作最开始,是在做谷物的调和。
换句话说,就是煮粥吧……
那时候还没有煎炒烹炸,溜焖炖涮那么多花样,从一开始的煮粥,到后来的菜粥,然后是肉粥。
直到铁质炊具出现,烹饪技艺的花活儿才慢慢地多起来。
烹饪这份工作诞生后,味道调和的实现方法只有一条路可以走,就是在正向不断地提高,直到当代,才有人“发明”了反向思考这条“捷径”。
古代先祖们满足了最开始果腹的目的后,便对烹饪提出了新的要求,好吃!
一是精神层次更高的追求,二是有些食物的营养与口味口感成反比,难吃但有价值。
那么烹饪的具体工作,就变成了让难吃的食物能下咽,把能吃的食物变好吃,让本就好吃的,成为珍馐。
在这样的前提下,更多的烹饪技法被发明出来。
同时诞生的,是效果更明显的一种“产品”,调味料。
调味料在最初的阶段,是被某些食材担任的,这种方式到现在还有些蛛丝马迹可循。
比如还没熟的木瓜炖鲫鱼,青木瓜是酸味来源;吃面条咬一口生蒜,辣味泠冽。
鲫鱼木瓜汤
后来从矿物质中提取了盐,从植物中提取了糖。这两样味道最易获得,人类食用也最久,所以这两种味道,是我们菜品的两种主味。
菜品发展到现在,无论味道如何变幻,都是在咸和甜的基础上。
再到后来,香料走进了烹饪的世界,花椒的麻,茱萸的辣,都能给菜品味道增色。
食茱萸
让味道调和出现一大步跨越的功劳,是人类对霉菌的驯服。
也就是发酵类产品的出现,酒,醋,酱,包括为北方人提供甜味的饴糖。这其中对味道影响最深的,还是酱油。
发酵类产品出现前,古代五味是“酸,苦,辛,咸,甘”。
而酱油的本味,也可以用五个字概括,“酱,醇,鲜,甜,咸”。
我们以现代人的口味,对比一下。
稍一思考就能发现,酱油面世的时候那得是何等万人空巷的局面。
就是因为它在味道上的造诣,才会让皇家把酿造工艺攥在自己手里几百年,不往民间泄漏。
独乐乐虽不如众乐乐,但是独享美味,总会有偷吃的快感。
从这之后,烹饪工作中,再也没有出现扰动风云的大事记,直到近代,随着工业革命后,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。
靠着“技术”的助力,提纯了味精。
鲜味虽然本就一直存在,但是味精的出现让人们知道了它的样子。
味精出现之前,对于味道调和的结果,那个曾经模糊的样子渐渐具体起来。
味道调和,调和成什么模样是为好吃呢?
答案指向了两个具象的味道,香和鲜。
香的问题早已解决,至于鲜味,酱油苦苦支撑数千年以后,终于迎来了他等待多时的队友。
这本该是烹饪界又一类似“发酵类产品”出现,再上一层楼的大事,却被一些聪明人的反向思维把味道调和这件事彻底抹黑了。
有人开始利用他们最擅长的反向思维,菜品中需要哪些味道,那么我们就制造出这些味道不就好了吗?
于是乎,借着科技的东风,五花八门的调味料被发明了出来,这些牛鬼蛇神的问世,表面上丰富了味道,满足了味蕾。
但这背后,人们似乎闻到了一股新的味道,铜臭味儿。
在这之前,新的调味料的出现,以及是否被烹饪界采纳和使用,只是因为味道,而不关其他任何因素。
而现在,这件事变得更复杂了些,受伤最深的倒不是食客,而是烹饪的具体从业者,炉灶前挥汗如雨的厨师们。
曾经的烹饪是一门火尖上的艺术创作,而现在呢,俨然成了计算机上无脑的复制粘贴。
古代厨房里的先驱,顶着“小人”的帽子,用着粗质的调料,凭借不断开发新的烹饪技艺,让烹饪这件事稳固地向前推进。
可到了现代呢?别说烹饪技法是否掌握,怕是很多厨师都答不上来烹饪都多少种技法吧。
调味料们的出现,降低了厨师的门槛,让很多从业者不再把重心放在烹饪技艺的学习上,而是用繁多且有效的调味料来遮羞自己身上的不足。
有老前辈给厨师这样定级,初级厨师调味,中级厨师调火,高级厨师调水。
而现在很多厨师连初级都算不上,都不到调味的能力,他们只不过是调味料的工具人,一股脑地把鸡精,味精,生抽,蚝油倒进锅里就行了。
这也是为什么,我们现在吃什么菜都一个味儿的原因。
专业厨师尚且如此,家庭大厨们更是逃不过被调味料牵着鼻子走的命运了。
本就对味道调和这件事一知半解的他们,才是这里面绝对的弱势群体。
作为一个厨子,每次逛超市走到调料区的时候,我自己都头大。
一个厨子,还要让那些为厂家背书的导购给我介绍调料。
我有点脸红,但同时还有些欣慰。
当然了,误导家庭大厨们的,还有网络大厨。
举两个我看到过的,让人不吐不快的例子吧。
一个是标题为“月薪十万大厨试菜”的视频,“大厨”在煎鱼下锅之前,在鱼身上抹味精。
还有一位“大厨”,教大家炝酱油的时候,举一反三的说,蚝油也可以炝。
鲜味剂,是调料厂研发工程师们,给当代某些厨师设计的遮羞布,而偏偏某些厨师们,又把它撕得粉碎才罢休。
如果厨师们保持清醒,抗住调味料的诱惑,让它们出现在适当的场合,使用合理的用量,这个时代美味的获得会是轻而易举的。
若是把它们当做救命的稻草,或是挥之不去的依赖,那终究会被拉下水的。
说来说去,现在的调味料,正都在向着一种味道靠拢,鲜。
除了糖和盐之外的所有调味料,都被鲜味剂渗透了。
生抽,老抽,黄豆酱,鸡精,鸡粉,鸡汁,浓汤宝,甚至连料酒里的配料表里,我们都能找到诸如,呈味核苷酸二钠,谷氨酸钠,酵母提取物等等这样非常化学的成分。
我们都忘了,很多蔬菜里是有谷氨酸钠的,我们可以用“借味”的烹饪手法给菜品提鲜。
例如尖椒土豆丝里的尖椒,炖鸡肉时扔进去半个西红柿,干锅或者铁板烧时用到的洋葱,它们是食材,也是调味品。
鸡蛋中的核苷酸,鲜味浓郁,配合磷脂的营养和酯类香味,很多平凡的素菜只要跟鸡蛋搭上线,成菜立刻上升一个档次。
西红柿炒鸡蛋,木耳炒鸡蛋,尖椒鸡蛋,蒜苔鸡蛋,菠菜鸡蛋等等等等。
肉类中蛋白质,在烹饪过程中,在酶,温度和环境酸碱度的变化下,会加速水解,产生游离氨基酸,还有专门的呈味氨基酸,与它们的钠盐一起会有很好的增鲜效果。
为什么有些小吃,为了节省成本可以用黄豆代替肉类,是因为黄豆富含蛋白质,同样可以水解出多种氨基酸,提供味道。
更不提大名鼎鼎的酱油了,不就是黄豆的产物嘛。
以上提到的,都是厨师们该做的本职工作,鲜味一直都在,厨师要把它们召唤出来,而不是靠着增鲜剂,调制进去。
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,味精能发挥它的妙用,例如制作凉菜时,鲜味不足用它增鲜,烹饪某些本就鲜味不足的食材,又不想在借味时被夺味,味精的增鲜作用就是雪中送碳的效果了。
仔细回想,是不是或多或少地听到过“炒鸡蛋别放味精,炖肉不用蚝油”这样的声音。
调味料诞生的目的,是用它高效地码足菜品缺失的味道,再经厨师调和出鲜香。
厨师对其,召之即来挥之即去,而不是对它阿谀奉承,缺之不可。
最后,来到现代的古代厨师,被送进了“迷途”。
而回到古代的现代厨师,站到了原点,发现自己忘记了初心。